不管何时何境,我们的心总是向着“嘉”的方向。朱鲜艳 摄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厦门大学和厦门嘉庚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006年,院长王瑞芳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办成一所国内同类高校中一流的、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的、以有效教学见长的优质高等学府。
2010年,获评“全国先进独立学院”;2011年、2012年两次荣登“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排行榜榜首。今天,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迎来十周岁生日,王瑞芳说:“我们已走过了激情洋溢的十年……”这激情是锐意创新,不畏惧年轻,不拘囿传统,不机械复制,不随波逐流;是追求卓越,敬业、合作、务实,凝心聚力;更是所有“嘉”人的共同成长。
十位“嘉”人十个故事,凡人凡语,细细碎碎。我们并没有刻意挑选,只是安静聆听,关于他们的嘉庚学院以及嘉庚学院的十年。“我们发现,只要哪个地方被同学们踩出一条道,学校就会在那儿修起一条美丽的小路。学校总是用这样的一些细节打动着我们,让我们对它充满了热爱。”这样的分享,直抵人心。
读过他们的故事,你会发现,“我要像梦一样自由/像大地一样宽容/在这艰辛放逐的路上/点亮生命的光芒……”这是一段歌词,也是“嘉”人的特质。
本组文字 记者 陈巧恩 通讯员 李珊珊
一个故事
黄冠 法学院讲师
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我对我学生的智商都很有信心,所以如果他们在我的课堂上学不到有用的内容,那会是我莫大的耻辱。”
虽然自嘲“这话说得有点大”,但黄冠仍要激情表达:选择嘉庚学院是想让自己成为传奇的一部分。这是一位今年2月才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更是一位拥有大批学生粉丝的“魔法”老师。嘿,您可别不信,据可靠线报:就算是讲《政治经济学》,黄冠的课堂都能引来旁听生。
凭什么?十个学生有十个答案,但“用心”是大家公认的“黄冠本色”。讲《政治经济学》,他得先筛选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和原理等,然后寻找可以匹配的动漫、小说和影视作品,以它们为范例或引线来渗透课程的各种知识点……“学生感兴趣、学到东西,我也教得开心。课程设计主要就是围绕这三点。”
谈嘉庚学院,黄冠照样“围绕三点”设计“课程”,他说,“我想给你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黄冠此前拜访日本导师,“和他谈起我任职的学校,我说,我们学校是一个独立学院,和母体厦门大学有点区别。”可导师很困惑,“因为海外很多大学都设有独立学院,但管理机制与我们国内有很大差别,所以他们经常分不清我们的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的关系。”
为此,黄冠解释了很久,他甚至介绍道:“……我们重要的学术资源,像图书馆和数据库都是共享的。”导师又问:“嘉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黄冠说,是厦门大学创始人的名字。最后,导师一幅恍然大悟的表情:“你直接说你在厦门大学最好的学院任职就好了嘛……”
黄冠认为,虽然这是个误会,但也反映出国际学界的一个趋势:独立学院在学术科研和教学培养上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另一方面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也许,这就是他选择的理由,更是他用心的初衷。
两场讲座
姚顺添 国际商学院教授
曾任教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我对这里的学生印象很好。我来了大半年,没见过吵架、打架、乱摘花草的现象。”
早就听说姚顺添教授结缘嘉庚学院是因为两场讲座,就这么简单。在近日的电话采访中,姚顺添亲证了这个传言。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姚顺添,他1987年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师从L.S.Shapley(2012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之一),获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学博士学位。今年2月之前,他的任教经历都在海外,只是因为“对这里的学生印象很好”,他来了。
两场月老般的讲座发生在2009年,当时姚顺添受邀访问嘉庚学院,并举办两场讲座。“学生反应很热烈,讲座结束后,很多同学都围上来继续交流,这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好学、热情、思维活跃。”姚顺添无疑是特别的,他关注的“点”看似很小,却足以支持他做出重要决定。
比如,说起任教嘉庚学院半年多的感触,他脱口而出,“这里的学生真的很棒。我在校园里还没见过吵架、打架现象。你看,校园这么漂亮,到处是美丽的花草,但没人乱采乱摘”。当然,一位连花草都关注的教授,他不可能不去观察学校管理团队、行政作风等更多、更大的内容。
姚顺添说,除了学生,嘉庚学院最吸引他的是领导从不喊口号,行政部门勤勉贴心。他似乎对举例说明并不太感兴趣,也许他的理解是看学生就知道了。
三口之家
陈惠娜 2008年毕业于日语系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
“我认识的很多嘉庚学子都有很不错的工作,大家都很自信,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
如果要说,陈惠娜是个特别爱母校的嘉庚学子,很多“知情人士”肯定不服气,“她在嘉庚学院找到牵手一生的爱人,当然爱屋及乌。”但,实事求是地讲,嘉庚学院之于陈惠娜,真的远远不止是爱情、爱人以及10个月前降临的宝宝。
她说自己总想着回“嘉”吃饭,“酱排骨、煎牛肉片,我们的食堂确实不是盖的,很好吃!我吃了四年都不觉得腻,是不是有点夸张?”是的,连食堂都爱,干净便宜,花样多。当然,让陈惠娜感念的还有嘉庚学院那四年里,她体验了学习的快乐、明白了努力的重要,最后收获了成长。
据了解,嘉庚学院的专任老师拥有独立办公室,他们还要定期定点在课余时间为学生答疑,有时是课堂上的难题,有时是生活与人生的困惑。这也是陈惠娜说的,“老师们很负责,包括辅导员,都深入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对学生来说,老师和他们“青春相伴,一路相随”,“我们因此心无旁骛,快乐学习”。
职场打拼五年,陈惠娜越来越清晰地知道,嘉庚学院带给了她最宝贵的财富,自信、努力、坚定和热情。“虽然嘉庚学院是独立学院,但我们觉得我们很棒,我们能行,这是四年的积累与养成。”
四个兄弟
刘斐 2011年毕业于物流管理专业
漳州某贸易公司物流主管
“学校确实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给我们,但我们并不是去享受的。”
谁是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刘斐说,“我们四个分别来自漳州、福州、龙岩、泉州,动车刚好把我们连成一条线!大学四年总是一起活动,工作后有专门的微信群,随时联系,随时聊天。回‘嘉’,本就是我们的十年之约。”
他们相约回“嘉”,为了重温嘉庚学院独特的自由之风。“学校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同时又不限制学生全方位的自我发展,大量的实习、留学机会供我们选择。”刘斐至今感慨,那些年身为一个学生,却有机会在学校的护航下接触社会,“这无疑是我们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的重要原因”。
仍然有些人对嘉庚学院抱持“贵族学校”的印象,那么或许可以听听刘斐对此的理解。他认为:“学校确实提供了一流的硬件设施,但正因为学校有过硬条件,学生们才能在善用资源的基础上,自由逐梦、筑梦。”
创业五年
林风杰 2009年毕业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
深圳市元硕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没有大学中对专业的认识,以及在嘉庚学院各种社团的锻炼,我们很难能够如此从容与坚定地选择创业,并且有所成绩。”
2009年从嘉庚学院毕业,林风杰带着200多本书去了深圳,创业,开公司。“都是在大学积累下来的,不仅是书,还有学习能力,我坚信它们将成为强大的力量。”一切是那么顺理成章,因为决定早在两年前就下了。
那时,福建省首次启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全省20所大学参与申报。林风杰负责的项目《微型泵在燃料电池液料传输中的应用设计》是申报成功的七个项目之一,他因此获得4000元创业金,“从此,我决定毕业后走创业这条路”。
夏天他回来过,向母校汇报成绩:“预计今年销售额会达到1200万到1500万。”这样的汇报,在创新创业孵化班的学弟学妹看来,无疑是“最美的未来”。值得一提的是,嘉庚学院2012年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该中心每年都会开设面向全院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选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就组成了创新创业孵化班。
六分之一
周亮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
北京林业大学理学硕士
“老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在学生迷茫时给建议,在学生坚定要做什么的时候给支持!”
说好的,要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关于嘉庚学院以及它的十年。时间到了,还未开口先交“作业”———《嘉庚十年印象》,洋洋洒洒,活泼激越。他是周亮,学生眼里“像太阳的老师”。
周亮在“十年印象”里提炼了两个关键词,一是成长。“回看自己的身材,比刚来时胖了20斤,同事笑谈‘嘉庚哺育了我’,可不是吗,人胖了,学历提高了,奖项也拿了不少,这都是我与嘉庚学院共成长的见证。”
还有一个词,叫“坚持”。周亮津津乐道的“坚持”也许要属“实践创新、自由包容”气质。他提到一门选修课,《风水地理与现代人居环境》。据说,学生们很感兴趣,每次开课只有六分之一人品超好的同学才能选上,“这类‘玄学’课程,在其他高校并不多见,而嘉庚学院以自由包容的胸怀,在主流价值观与学生兴趣中寻找平衡。”
早晨七点
毕原野 法学院大三学生
晨读队负责人
“从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发现自己对待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把朝阳别在发髻,在美文中光合呼吸,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每天早晨7点,在嘉庚学院图书馆门口,有100多位学生共同缔造这份美。他们的名字叫“晨读队”,负责人毕原野。
“在学校的帮助下,晨读队让我一个人做起来并保持了下来,这就是它给予的自由。在这里,我发现,实现自己的途径有很多。”毕原野坦承,这是一个慢慢体会的过程,“以前我会觉得只有学习专业知识才有出路,我甚至有点迷茫。但是现在我很自豪,学校的各种活动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以及更多的可能。”
大三的毕原野曾经到台湾、新加坡游学,他还利用各种假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的朋友接待我,他们都是我通过学校举办、支持的各种活动结识的。”
毕原野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多尝试多经历,了解更多不一样的社会,接触不一样的人。“嘉庚学院总能帮我实现,比如现在,我想到英国留学,学校有免费的雅思班。”
八月十五
王国彦 管理学院副教授
台湾淡江大学管理博士
“也许是我的幻觉,那天我见到刚矗立不久的校主陈嘉庚先生的铜像,仿佛听到他用闽南乡音对我说:来吧,就在这儿了!”
王国彦是辞了在台湾任教的高校,漂洋过海到嘉庚学院的。从8月15日正式报到至今,不过两个月,“我的选择吓着了许多台湾同事,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选择是对的。”
可是,他的自信来自何处?也许是奇妙的熟悉感,“头一次来的那天,抵达气派的中门时,我一眼便喜欢上这所学校了。”走进校园,迎面是刚矗立不久的校主陈嘉庚铜像,“仿佛听到他用闽南乡音对我说:来吧,就在这儿了!于是乎,我留下了一张与校主铜像的合照。”
事实上,在投简历之前,王国彦已掌握了两条重要信息:第一,从应聘专业看,他完全符合;第二,嘉庚学院用不到10年的时间,跃居全国“最具品牌独立学院”之首。他用“成长股”和“学术净土”形容嘉庚学院,他的担忧是“以前都在台湾发展,是否能够很好适应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
两个月过去了,王国彦说:“当骑着脚踏车驰骋在美丽的校园迎接每一日之际,我相信嘉庚学院,正是属于我的家园!”
九九归一
卫垒垒 2008年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厦大中文系博士生
“我们既然选择了与别人稍稍不同的道路,就注定会坎坷一些。但我们只有坚信自己,才能走得更远。”
卫垒垒又回到厦门了,厦大中文系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他的上一站是南京大学,再往前,还是厦大,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拐了个弯,卫垒垒终是回归。
据说,在读书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只是因为爱看书。所以不难想象,多年以前刚进嘉庚学院时,那里的图书馆带给卫垒垒的震撼:“我惊呆了,那么多书啊。大学四年,图书馆是我最留恋的。我就是想看书,看自己想看的书。”
尽管学的是听起来很美,实际很枯燥的文艺学,卫垒垒依然一路跑到博士。他总是轻描淡写,波澜不惊,“我们既然选择了与别人稍稍不同的道路,就注定会坎坷一些。但我们只有坚信自己,才能走得更远。”这样的气质,倒和嘉庚学院契合,自信、从容。
十项考评
田力 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研修
“嘉庚学院的考试和改卷,就跟高考差不多,规范、严格、有序。想找任课老师通融?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直到分数录入教务系统,老师还不知道张三李四分别考了几分,他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编号。”
他确是一位“老”师,60多岁了嘛。他又是一个喜欢在课外和学生QQ聊天的老师,“了解学生,才能把课上得更好”。比起科研,田力更注重教学,他说得坦率,“我这样的年纪,职称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始终认为,嘉庚学院是最适合的,“因为它提出以有效教学见长”。
田力2006年进入嘉庚学院任教,“当时还没有毕业生,院长说,还没毕业生之前的教职员工都算元老。”所以,田力看嘉庚学院,用的是一位元老级教授的眼光。他津津乐道的是嘉庚学院科学有序的教学制度。
比如评教,一学期两次,有专门的软件支持,由学生给老师打分。考评内容涉及10个方面,学生还可以留言点评。据说,为了避免“恶意差评”或者老师“游说拉票”,最后的分数是得“掐头去尾”,只留80%的评价进行综合而来。田力认为,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直接的反馈,给学生空间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提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