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校庆新闻 > 本文  
 
校庆文艺晚会 一“嘉”人的聚会
  撰稿:学生新闻社 黄艺苹 蔡小悦 逯若彬 摄影:传媒中心 朱鲜艳 学生新闻社 许掉明 郑月玲 郝媛 余文韵 2013-10-20

  “嘉庚学院,是你的,是我的,是他的,是我们大家的。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就是一‘嘉’人的聚会。今晚,我很high,你们呢?”10月19日,在我院十周年校庆晚会上,王瑞芳院长这样动情地说。

 

  对于王瑞芳院长的深情告白,全场的1万多名观众齐声回应“high”。确实,今年的校庆晚会让人不“high”都难,水上音乐广场的首秀令人惊艳,而晚会节目丰富的“嘉庚”元素和从中流泄出的浓浓的“嘉庚”情结,更将嘉庚人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

 

一场满是深情的晚会

 

  晚会分为南岸起嘉声、八方有嘉人、十年传嘉名三个部分。谈起这三个部分起名的用意,学工部部长姚祖婵说:“十年之前,嘉庚学院在厦门湾南岸创办;十年来,嘉庚学院的学子来自四面八方,毕业后又奔赴四面八方;经过十年的发展,嘉庚学院已经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声名远播。”

 

  晚会以一场精彩的水鼓表演开始,随后的《嘉庚学子之歌》让大家感受到了嘉庚学子独特的风采。舞蹈《家乡的凤凰花》将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凤凰花搬上了舞台。歌伴舞《爱在嘉庚》向现场的观众展示了嘉庚学子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朗诵《嘉庚学院,我们的家园》将晚会推到了高潮,当“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声音响起时,场下的观众也不由地跟着回应“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这个声音响彻全场,飘向整个校园。不少校友听到这句再熟悉不过的话语时,眼里噙满泪水。精彩的体育运动集锦《炫动青春》,充分展示了嘉庚学子的活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对于这台校庆晚会,校友们也给予了自己贡献。校友庄煊煊、康琳?、何广宇担任晚会主持,其中何广宇10月8日就回“嘉”开始为这次晚会做准备了。校友王曦?、陈勃、黄枭表演了相声《常回嘉看看》,在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体味到了嘉庚人对“嘉”的深情厚谊。

 

  晚会在庄严的厦门大学校歌中落下帷幕,王瑞芳院长与现场的观众深情相约:让我们下一个十年再见。

 

校友、学子对晚会狂点赞

 

  校庆晚会得到了嘉庚学子的普遍赞赏,2012级电子工程系的潘煜东同学在晚会结束之后,依然不停地按动着手中的相机,他激动地说:“好震撼的晚会,无与伦比!音乐、灯光、背景都太棒了!”

 

  网友“茉_陌_默”也在微博上给校庆晚会点了赞,她写道:校庆晚会圆满成功了,很美的音乐广场,人山人海,很棒的节目,很愉快的晚上,很high的气氛。网友“imdawn”甚至感动到落泪,她说:“酷炫之中,感动常在,我在校庆晚会现场还流泪了。嘉庚学院,我把青春献给了你。”

 

  “生命真是太美好啦。”一位2007届校友说,他抬头望着天空,伸了一个懒腰,“真的是太感慨啦!以前这里寸草不生,根本想象不到现在会有这么棒的舞台。”

 

  “这个地方始终是梦想起飞的地方。在‘嘉’的时光,是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好希望时间就停顿在这一刻,不要走。”晚会已经结束,这位校友还托着腮,盘着腿看着舞台。

 

“漫山遍野都是人”

 

  这是一场没有明星的晚会,可现场的场面却像一场明星演唱会。

 

  “漫山遍野都是人。”这是建筑学系逯若彬同学抵达现场后的第一印象。观看晚会的不仅有在校师生,还有全国各独立院校的领导、海外合作办学院校的负责人、厦门大学的领导、嘉庚学院的领导以及海内外的校友们。一些家长也特意赶来观看晚会,音乐系学生陈慧婷的爷爷奶奶就是特意从漳州市区赶过来观看晚会的。



  编辑:传媒中心 朱国财 甘丽红


上一篇:话剧《校主》上演 陈嘉庚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动落泪
下一篇: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来我院演出 高雅艺术也可以很活泼


本科教学工作迎评促建网
招生网
教务部
实习与就业服务中心
教学与科研促进部
教育技术服务中心
实验教学与工业训练中心
对外交流与合作部
学工网
党建网
财务部
资产与后勤管理部
图书馆


+ 教学单位网站
人文与传播学院
法学院
英语系
日语系
艺术设计系
音乐系
国际经贸系
会计系


管理学院
财政金融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
建筑学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网站
体育教学部


Copyright©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since 2013,All Rights Reserved
传真:0596-6288214;电话:0596-6288506
E-mail:jgxy@xujc.com
招生热线:0596-6288416
校庆热线:0596-6288506
通信地址: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发区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
邮政编码:363105


本站域名:10.xujc.cn(教育网)、10.xujc.com(公网),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厦门大学ICPD200017 闽ICP备050266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