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爱游泳,给自己取名为“水怪”;他爱摄影,曾是新闻社摄制部部长;他爱自由,曾用17小时骑行350公里挑战324国道福州——厦门段;他爱折腾,总是喜欢一个人鼓捣一些小发明、小玩意……他更爱母校,他说:“能够经常在学校里转一转很幸福。”他是2011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叶欣欣。
初次见面,叶欣欣戴着头盔,骑着摩托,酷酷地出现在记者面前,小麦色的皮肤,简单的T恤配运动鞋,笑起来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像极了小时候的邻家大哥哥。
“平凡”是采访中提及最多的词。每当他说到这个词时,脸上都会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让人觉得质朴和真实。因为离嘉庚学院很近,因此他说,他从没离开过“嘉”。
生活归于“平凡”
叶欣欣现在就职于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主要负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新闻宣传等工作。
私底下,叶欣欣非常喜欢游泳和摄影。
他从小就热爱游泳,用他的话来说,游泳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游就浑身不舒服,条件允许的话,冬天他也坚持天天游泳。在学校,叶欣欣是游泳队的一员,曾是酷泳协会副会长,参加校游泳运动会打破100米和200米蛙泳的两项校纪录。工作后他还加入了区游泳协会,多次代表协会参加比赛。
“游泳是为了锻炼身体,有时我也会在游泳时思考一些问题,那感觉特别爽,在酷泳协会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互相切磋交流。”叶欣欣兴奋地说。
他从大一下半学期就开始接触摄影,加入了新闻社摄制部,此后,学校的各大活动中都会看到他的身影,迎新晚会、毕业典礼等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平时的他,喜欢用摄影机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拍拍人像风光。“光是用摄像机拍是没用的,片子的灵魂在于文化层次的东西,片子的思想需要一个人大量的文学修养。”对于摄影,叶欣欣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谈到叶欣欣,新闻社摄制部指导老师朱鲜艳怀念地说:“虽然他已经毕业了,但对‘嘉’和对曾经的‘家’(新闻社)里的一切,他依旧是那么热心,每年新闻社纳新,他都会为摄制部进行摄影培训,有时比较艰巨的工作,我还会请他出马。”
生活中的叶欣欣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在他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个巨大的拍照用的打光板,这是他自己做的。他还会用一些定时器创造一些生活的便利,比如定时充电器、定时闹钟等,在家装过声控开关,还会下厨煮菜。“这是懒人必备。”他笑呵呵地说。
“不平凡”的大学生活
在大学里,叶欣欣也干过一些挺酷的事儿,有一阵子他迷上了单车,多次长途骑行,一个人、一辆车、一个GPS、一个背包,就这样轻装上阵,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大一下半学期开学,他一个人用17小时挑战324国道福州——厦门350公里的路程。
“在终点,没有掌声,没有鲜花,只有一身泥土和疲惫。然而这是属于我的胜利,铭记一路的辛酸和喜悦……没什么大不了的,遇到困难至少我可以想起走过这一路的风雨。”在当时的骑行日记中,叶欣欣这样写道。
2010年,叶欣欣跟随厦门大学支教队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扎西宗乡完全小学参与支教的随行拍摄工作,由他拍摄的纪录片《去支教好吗》获得首届“我眼中的的西藏”影像大赛最佳视觉效果奖,入围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纪录片单元等多个奖项。
这次经历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支教活动虽然很辛苦,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我觉得去支教应该更多考虑被支教的孩子能够获得什么,而更少关注去支教能获得什么”。
那个“平凡”的梦
“曾经的梦想是当一个大学老师。”说到梦想,似乎怎么也离不开学校,现在叶欣欣也在离大学不远的厦大附中工作,他对学校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大学很好啊,我喜欢大学的环境和氛围,大学时我们专业的同学老师关系都特别好,同学很团结、很豪爽。现在也不能说特别怀念,因为一直生活在学校里,对于我来讲,好像大学生活还没有远去,因为我的生活就在这个圈子里,每天我都会过去游泳,还会去食堂吃饭,有的时候会到老师办公室去泡茶,随便聊聊家长里短。”说到这,叶欣欣露出幸福的眼神,“我喜欢生活在大学这个圈子里,有的时候会和女朋友一起在学校散步,仿佛时光从未老去,我们还会聊起读书时候的事。”
谈起新闻社,叶欣欣满怀感恩地说:“很多东西,特别是摄影方面的技术都是在完成新闻社任务时练出来的,新闻社有很多一般人接触不到的东西,给我相对比较多的机会和资源,让我得到很多锻炼。”
“在大学里,能多学就多学点,不管你用什么方式去度过,大学四年不要浪费,其他的就不用想太多,一路走过去就是了,要注意多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叶欣欣对大学生活的建议。
编辑:传媒中心 朱国财
|